top of page

歷久不衰 埃及風過了一百年還是那麼好看|VAN CLEEF & ARPELS Egyptomania埃及狂熱珠寶作品


2,000多年來,法老王統治的古埃及一直牽引浮想聯翩,梵克雅寶亦對1922年發現圖坦卡門陵墓的歷史大事心生嚮往,讓豐富多彩的古文明重新浸潤其創作熱誠。象形文字和朱鷺、獅身人面獸、聖甲蟲、埃及諸神和蓮花等象徵符號,成為優雅迷人的裝飾元素,另有作品採取法老的造型,或呈現宗教祭典的盛況或日常風景,以充滿詩意的手法回潮一個偉大古文明的歷史。


Text by LIN Ying-Tsen;Photo VAN CLEEF & ARPELS

 

▲ Egyptian手鍊,1924年,鉑金、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縞瑪瑙、鑽石。

▲ Egyptian手鐲,創作於1924年,鉑金、藍寶石、祖母綠、縞瑪瑙、鑽石。


100年前,侯活‧卡特 (Howard Carter) 經過多年探勘和研究後,在卡拿芬勳爵(Lord Carnarvon) 的資助下,成功於神秘的埃及帝王谷挖掘出保存完好的法老陵墓。1922年,難以計數的無價珍寶出土,包括法老王的仿真雕塑、珍稀飾件和帶有神秘符號的黃金珠寶,令世人重燃起對神秘古埃及文明的狂熱。沉醉在這股熱潮中的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於1923至1924年間創作出多件以埃及狂熱 (Egyptomania) 為靈感的珠寶作品,而2022正是這批珠寶的100年誌慶。


▲ 埃及風胸針,創作於1924年,鉑金、藍寶石、祖母綠、紅寶石、縞瑪瑙、鑽石。

▲ 埃及風手鐲,1924年,鉑金、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縞瑪瑙、鑽石。


簡約線條、幾何形狀及鮮明的對比,主導了1920年代的珠寶風格。圓形、長方形、菱形和方形精確俐落地勾勒出珠寶的形貌,看似筆直的線條亦含蓄點出珠寶中央的留白 ── 這種虛與實的對比,強調構圖的輕靈,成為部分珠寶作品的主題元素。霎眼之間,鑽石、藍寶石、祖母綠、紅寶石和縞瑪瑙化作胸針上屈膝下跪的人形雕塑和花鳥蟲魚,精緻的鏤空細工勾勒出漁桿和漁網的線條,為精巧的構圖鍍上如夢似幻的氛圍。



▲ Lotus鉞刀形別針,創作於1922年,鉑金、祖母綠、縞瑪瑙、鑽石。

▲ 以風格化手法演繹蓮花造型的手袋繪圖,約1924年。


梵克雅寶誕生的時代,正值日本、中國和俄羅斯文化方興未艾的20世紀初,中東、亞洲和遠東的文明古國,遂成為世家主要的靈感泉源。圖坦卡門陵墓內的裝飾壁畫,以及胸飾、護身符、吊墜等為法老的死後世界作好準備的珠寶,再一次在世家的創作天地擦出火花,催生出一系列飾有古埃及圖騰的珠寶作品。在部份珠寶上,象形文字和朱鷺、獅身人面獸、聖甲蟲、埃及諸神和蓮花等象徵符號,成為優雅迷人的裝飾元素,盛載著古埃及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


▲ Scarab胸針,創作於1957年,黃K金、玫瑰金、藍寶石、綠松石、鑽石。

▲ Osiris項鍊,創作於1989年,黃K金、珊瑚、綠玉髓、青金石、縞瑪瑙、鑽石。


1957年,新一波埃及熱潮來襲,著名例子有1963年上映、由約瑟曼基威士 (Joseph L. Mankiewicz) 執導的電影《埃及妖后》(Cleopatra),以及1967年於巴黎小皇宮 (Petit Palais) 舉行的「Toutânkhamon et son temps」(「圖坦卡門及其時代」) 展覽 (吸引124萬訪客)。世家於同年發表一枚胸針,以活潑愉悅的風格向象徵新生的古埃及神聖生物致敬。胸針的造型模仿一隻俏皮的聖甲蟲,鑲嵌早於6,000年前已被古埃及人應用的寶石:綠松石。蛋面切割的寶石呼應古埃及的切割技術,而鮮明的藍調則秉承古埃及人以藍色寄寓永恆的象徵意義。


1989年,名為Osiris的項鍊再一次借鑒古埃及珠寶傳統。色彩繽紛的圖騰和素材,教人想起古老的掐絲(利用與金屬胎板呈直角的金屬條構成裝飾圖案)琺瑯及包鑲(將寶石固定於挖空的凹槽上)技術。而由寬厚堅硬的黃金棒構成的圓環,亦與著名的古埃及項圈一脈相承。

  • Instagram
  • 灰色的Facebook圖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