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美學-男士戒指歷史演進絕密公開|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在香港舉辦「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展覽
現今人們對戒指的定義,其實是在不間斷的文化演進之中堆疊產生的概念,近日梵克雅寶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於香港亞太區分校呈獻「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展覽,展出從未對外公開的珍稀藏品,讓人一窺男飾戒指在歷史上的美學進化。展覽將於即日起至 2023 年 1 月 31 日期間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並設有粵語、英語及中文導賞團,有意參觀者可在網上預先登記。場內及網上更提供粵語、中文及英語的語音導賞服務,更邀請到國際知名監導兼演員馮德倫,以粵語及英語為訪客聲音導航。
Text by LIN YING-TSEN;Photo from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Benjamin Chelly、 Picspark Company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於2012年在巴黎市中心芳登廣場 (Place Vendôme) 開設,由高級珠寶世家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支持創立,並於2019年11月在香港K11 MUSEA設立全球第二所學院,乃全球首間將珠寶世界的神秘面紗向大眾揭開的學院。
近日,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於香港亞太區分校呈獻「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展覽,一系列瑰麗非凡的男士戒指,來自以獨到的藝術設計品味而聞名的已故著名法籍收藏家兼藝術古董商Yves Gastou所擁有。
藏品將以五個主題對外展示:「歷史遺痕」、「哥德風格」、「基督教神秘主義」、「虛空浮華」及
「多元美學」。這五個主題源於著作Bagues d’homme (Éditions Albin Michel),形同章節,使這些藏品集成一本小說,為參觀者和讀者能在旅程中探索故事。這些琳瑯滿目的男士戒指背後各有故事,象徵婚盟、信仰及權力,並滋養著美學與文化。
歷史遺痕
▲ 威尼斯總督指環,19世紀,銀及紅玉髓。
▲ Duponchel & Cie製天使戒指,1850年,黃金、銀及青金石。
▲ 卡地亞製血玉髓或基督聖血戒指,1968年,黃金及血玉髓。
▲ 各式浮雕、徽章歷史戒指。
這些總督指環於19世紀鑄造,是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複製品。在19世紀的歐洲,審美藝術潮流深受歷史主義影響因而產生出許多中世紀的復刻作品,而威尼斯總督指環是當時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徵,成為金工工匠們熱愛創作的題材。戒指中間鏤空供貯藏火漆蠟,覆以金屬頂蓋,受熱熔化後即可配合戒指頂部的浮雕刻紋,為信件加蓋蠟封印章。這些總督指環亦曾暗藏毒藥,這種不動聲色將敵人剷除的法寶源自拜占庭,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大行其道! 鐫刻於紅玉髓上的橢圓形凹雕圖案呈捲葉狀,上有風格化的紋章,代表威尼斯總督的家徽。
另外這枚珍稀的黃金圖章戒指是巴黎珠寶世家Duponchel & Cie的作品,鑲嵌一塊四瓣形青金石,上有「Deo Juvante」(「上主保佑」) 的銘刻,戒指兩側各有天使雕像,分別手持寶劍和十字架。戒環的內側鐫刻「July 20, 1850」(「1850年7月20日」)的日期,與巴黎公爵腓力 (Louis Philippe Albert d’Orléans,1838–94) 於倫敦的法國天主教堂初領聖餐的日期吻合。在巴黎公爵殿下和公爵夫人的遺產中,存有另一枚一式一樣的戒指,鐫刻顯示的日期為「1853年6月2日」。
哥德風格
▲ 地獄之門守護獸純銀戒指,約1960至70年。
▲ Lydia Courteille製戒指,約2006 年,白金、鑽石、紫水晶及紅寶石,單一作品。
▲ Philippe Niederländer 製聖女貞德盾徽戒指,2009 年 黃金及銀,單一作品。
▲ 純銀蜘蛛、眼球與惡魔指環。
哥德復興運動始於18世紀末,最初流行於深受浪漫主義薰陶的英倫,至19世紀上半葉席捲整個歐洲。這股復興中世紀技術的風潮同樣出現在冶金工藝上,凹雕、烏銀和琺瑯等元素,為當時的珠寶作品增添封建時代的色彩。 像是這枚華麗幽暗的戒指上有地獄之門守護獸的雕像,形如長有翅膀的巨犬,結合希臘神話中的地獄三頭犬刻耳柏洛斯 (Cerberus) 及滴水嘴石獸為一體,猶如在哥德教堂外牆上,與天使和怪獸構成的雕像。
這枚由法國珠寶藝術家Lydia Courteille創作的戒指,約成於2006年,以當代美學演繹十字軍主題,裝飾細節帶有日本漫畫風格。戒指鑲嵌一顆碩大的紫水晶,深邃的紫色表示寶石品質上乘。寶石表面綴有一把鑲嵌鑽石和紅寶石的武士配劍,兩側的王冠和底座上的拉丁十字象徵中世紀的騎士精神。戒指邊緣鐫刻拉丁文「Vox populi, vox dei」(「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呼應傳教士號召信眾加入十字軍的口號。
基督教神秘主義
▲ 神職戒指
圖左:約 1960 年,黃金及紫水晶。
圖右:約 1900 年代,黃金及紫水晶。
▲ Mellerio dits Meller製主教指環,19世紀,黃金及黃水晶。
▲ 主教指環,約 1920 至 30 年 ,黃金、鑽石和紫水晶。
▲ 聖路加翅公牛戒指,14 世紀 ,銀及鍍金白銀。
本次展覽的藏家Yves Gastou窮盡一生,蒐集了無數漾溢神秘靈光的戒指。他坦承雖然此系列的戒指最難購藏,但它們卻是最能反映藏品主人不拘一格的巴洛克個性。就像這枚在20世紀初的主教指環附有可調校的內環,方便於儀式時套於手套外,或平日直接戴在手指上。磨砂表面鏤刻的花卉和藤蔓圖案及戒肩上的太陽花都是永生的象徵。從七世紀開始,主教配戴的戒指即象徵與上帝的神聖結合,通常鑲嵌表面圓滑的瑪瑙、黃水晶、白水晶、石榴石和紅寶石。相傳能驅除惡念和邪靈的紫水晶,與主教服飾的色調吻合,是主教寶石的不二之選。
另外一枚戒指鑲嵌一顆碩大的黃水晶,形如聖光輪,以精心鐫刻的一排黃金圓珠圍攏。戒指上有著名珠寶世家Mellerio dits Meller的印記。 Mellerio dits Meller被譽為歷史最悠久的巴黎珠寶商,自18世紀起一直是教廷和宮廷器重的供應商。這枚戒指見證著主教們仍爭相配戴頂尖珠寶傑作的年代。
虛空浮華
▲ 英國悼亡戒指
左:黃金及浮雕寶石,19世紀。
右:黑金鑲嵌及人髮,19世紀。
▲ Marc Gassier製浮雕寶石戒指,約2010年,黃金及浮雕寶石。
▲ André Lassen 設計骷髏頭戒指,約 1960 至 70 年,銀及赤鐵礦。
這兩枚戒指同為英倫悼亡戒指,是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的作品,一枚以鏤空的黃金鑲嵌浮雕寶石,另一枚黑銀合戒指的戒環刻有金棕櫚紋、戒面鑲有真髮,活現當時流行的精湛工藝。面對親友過世,為了不願遺忘,人會選擇製作工藝品,就如輓歌和悼辭般,這些悼念珠寶的誕生是為了排遣對愛人已逝的哀愁。
引人毛骨悚然的浮雕寶石戒指以圓弧的構圖勾勒骷髏舞 (danse macabre) 或死神之舞,是珠寶藝術家Marc Gassier的作品,以法國高級珠寶的傳統造詣,重新演繹文藝復興(Renaissance) 及巴洛克 (Baroque) 時期的虛空浮華藝術美學,是巧奪天工的當代珠寶傑作。虛空藝術常見於墓葬建築,作品包括骷髏吊燈,以現實手法再現亡者的形象,這枚懾人的戒指同樣以一群骷髏組成複雜構圖,猶如描繪但丁 (Dante) 與維吉爾 (Virgil) 同遊冥界的藝術品。黃金戒指上搬演的舞蹈,呼應中世紀玄秘劇場的死神之舞主題,圖案中描繪死神奪去人命的畫面。
多元美學
▲ 音樂盒戒指,19世紀,黃金及銀。
▲ 猶太婚戒(圖中上),約 1900 年 ,銀。
▲ 多貢戒指,約 1940 至 50 年 ,青銅。
▲ 龍首即各式魔鬼首級的銀製戒指,呼應在香港展出的亞洲地域性。
這枚戒指內藏音樂盒,驅動機芯的齒輪呈花冠狀,點綴戒指表面。戒指為19世紀末的作品,以黃金及白銀鑄造,左右兩側的戒肩分別鏤雕成男、女像柱造型。音樂盒是18世紀末的產物,由日內瓦鐘錶匠福爾所羅門 (Antoine Favre-Salomon,1734-1820) 發明。早期的音樂盒呈圓筒狀,其上的突刺在圓筒轉動時撥敲預先調音的音梳,從而發出樂聲。但至今未曾發現有任何同代的器物裝配音樂盒。至1802年,來自瑞士茹河谷 (Vallée de Joux) 的鐘錶匠Isaac-Daniel Piguet將這發明嵌入戒指、懷錶等珠寶飾品中。他最初在日內瓦的工坊為J.F. Leschot和H. Capt生產飾品,其後於1810年開始效力S.P. Meylan。其時,音樂盒蔚然成風,成為不諳樂器的大眾欣賞音樂的少數途徑之一。最初,它們只屬貴族和富豪的玩意,至19世紀後期才在民間普及。音樂盒的技術逐步改進,使得聲效和音韻漸趨多元化,亦簡化了生產的方式。這枚戒指是少數將奏樂機械融入珠寶的作品,特別彌足珍貴。